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发布的相关政策,劳动教育成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计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与记录要点

1. 评价维度

劳动教育属于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劳动素养”维度,主要考察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情况。

2. 具体记录内容

  • 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如修习通用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记录课程成绩和代表作品。
  • 劳动实践经历:分三类记录:
  • 日常生活劳动:如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家庭劳动等;
  • 生产劳动:如实习、技术操作等;
  • 服务性劳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公益劳动等。
  • 成果与效果:形成的劳动作品(如手工艺品、调查报告)、获得的劳动类奖项或认证,以及教师、同伴的评价。
  • 劳动时间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实践,并记录活动次数和持续时间。
  • 二、劳动教育成果的呈现方式

    1. 档案记录

  • 学生需通过《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记录劳动教育的过程性材料,包括表格登记的活动次数、持续时间、典型过程描述及佐证材料(如照片、作品、证书等)。
  • 每学期末需整理、遴选代表性材料,经公示和审核后录入省级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
  • 2. 成绩应用

  • 劳动教育成果不直接折算为分数,但会作为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参考。
  • 部分特殊招生(如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可能将劳动素养作为面试或材料评审的考察重点。
  • 三、实施保障与监督机制

    1. 课程设置

    四川省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将课程修习情况纳入评价体系。

    2. 审核流程

  • 劳动教育相关材料需经学生确认、班主任审核、学校公示(5个工作日)后存档,确保真实性和规范性。
  • 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可提出申诉,由教育行政部门复核。
  • 四、对高校招生的影响

    高校在招生时会根据自身需求,结合综合素质档案中的劳动教育记录,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

  • 强基计划:可能通过劳动成果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综合评价录取:劳动素养的持续性和深度可能成为加分项。
  • 保送生选拔:部分高校要求提交劳动教育相关证明材料。
  • 劳动教育成果主要通过过程性记录和档案材料体现,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际参与度、成果质量及劳动精神。学生需注重日常积累,保留活动证明,并通过规范化的记录流程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具体实施细则可参考《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