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考场规定,提前做好手机存放

1. 禁止携带手机进入考场

根据教育部及各地考试院规定,高考期间严禁携带手机等通讯设备进入考场,违规者将视为作弊,取消成绩并记入诚信档案。家长需提前告知孩子相关后果,并协助其将手机交给带队老师或存放在考点外的指定区域。

示例:如云南省要求考生在进入考点前将手机交由送考老师或家长保管,或放置在“非考试物品暂放处”。

2. 考前减少手机依赖

高考前一周可逐步减少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避免因突然戒断引发焦虑。例如,通过家庭活动(亲子阅读、运动)转移注意力,或使用非智能设备(如电话手表)满足基本通讯需求。

二、考前阶段:合理管控手机使用

1. 制定规则,协商使用计划

  • 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时间表,例如:周中每天限时30分钟用于查资料或放松,周末适当延长但需固定上交时间。
  • 明确使用场景:仅用于学习辅助(如背单词、查时事)、必要通讯,禁止刷短视频或游戏。
  • 2. 技术辅助与监督

  • 利用手机“青少年模式”限制娱乐功能,或使用学习类APP(如作业帮VIP)集中解决学习问题。
  • 设置“手机存放盒”,非使用时间统一保管,避免分心。
  • 三、家校协同,强化规则执行

    1. 与学校保持沟通

    配合学校手机管理政策,例如申请带手机入校时严格履行书面手续,确保校内统一保管。若发现孩子违规使用,及时与班主任沟通,避免矛盾激化。

    2. 家长以身作则

    减少在孩子面前刷手机,尤其在备考期间营造“无干扰”环境。例如,全家约定晚餐后为“无手机时间”,共同阅读或讨论学习问题。

    四、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与信息素养

    1. 引导合理使用手机学习

    教会孩子利用手机获取优质资源,如关注教育公众号、观看网课解析,同时警惕网络虚假信息。例如,用手机整理错题或与老师在线沟通疑难问题。

    2. 心理疏导与信任建立

    避免粗暴没收手机,可通过积分奖励(如完成学习目标换取使用时间)激发自主管理意识。若孩子因压力大短暂沉迷,可通过散步、听音乐等替代方式缓解情绪。

    五、特殊情况的应对

  • 突发需求:若需用手机查资料,家长可陪同使用并设定倒计时。
  • 考前焦虑:允许适度通过音乐、轻社交放松,但需提前约定使用时长。
  • 高考期间手机管理的核心在于“疏堵结合”:既要严格执行考场规则,避免违规风险,也要通过合理规划帮助孩子平衡学习与放松。家长需以信任为基础,通过协商制定规则,同时以自身行为示范,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