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材识别与思想内容

课堂要点

古诗词题材包括咏物、送别、山水田园、边塞、怀古等,需结合题目和意象快速判断类型。例如:

  • 咏物诗(如欧阳修《画眉鸟》)常用托物言志,暗喻诗人品格或志向;
  • 送别诗(如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多借景抒情,表达离愁或豁达慰藉;
  • 怀古诗(如杜牧《过勤政楼》)常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历史兴衰之感。
  • 高考真题对照

    1. 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与《画眉禽》(网页1):

  • 题材均为咏物诗,但欧阳修借画眉鸟表达对自由的向往(托物言志),文同则通过环境描写反衬自身高洁形象(侧面烘托)。
  • 答题技巧:需明确“咏物”的核心是物与人的关联,分析物象特征与诗人情感的双向映射。
  • 2. 2022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网页1):

  • 送别诗中,王勃通过“长安在日边”的比喻,以空间距离化解离愁,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天涯若比邻”异曲同工。
  • 答题技巧:对比不同送别诗的排遣方法,需关注意象(如“日边”“风烟”)和情感递进关系。
  • 二、意象与意境分析

    课堂要点

  • 常见意象:如“月亮”表思乡,“松柏”喻坚贞,“柳”象征离别。
  • 意境构建:通过意象组合营造情感氛围(如“孤城闭”“千岩万壑”渲染苍凉或幽静)。
  • 高考真题对照

    1. 2022新高考I卷魏了翁《醉落魄》(网页1):

  • 词中“村村箫鼓家家笛”通过热闹意象反衬“人日”背后的民生关怀,表达对劳动与孝道的赞美。
  • 答题技巧:结合民俗意象(如“祈麦祈蚕”)解读社会文化内涵,注意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 2. 2021全国甲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网页1):

  • “白云”“流水”等意象拟人化,暗含对曾巩仕隐矛盾的理解,体现山水意象与人格象征的结合。
  • 答题技巧:分析自然意象的双关性(既写景又喻人),需联系诗人背景。
  • 三、语言与表达技巧

    课堂要点

  • 炼字:动词、形容词的精准运用(如“侵”“拂”);
  • 修辞:比喻、拟人、对比等;
  •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用典等。
  • 高考真题对照

    1. 2022浙江卷王建《楼前》与杜牧《过勤政楼》(网页1):

  • 王建以“飞龙老马曾教舞”暗用典故,影射玄宗骄奢;杜牧借“紫苔上金铺”的细节,以景结情,对比今昔衰败。
  • 答题技巧:用典需结合历史背景,细节描写需关注画面感与情感暗示。
  • 2. 2021上海春考李绅《别双温树》(网页1):

  • “轻剪绿丝秋叶暗”中“剪”字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体现语言凝练性。
  • 答题技巧:炼字题需分“字义—手法—意境—情感”四步分析。
  • 四、思想情感与评价

    课堂要点

  • 情感类型:忧国忧民、隐逸闲适、壮志难酬等;
  • 评价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与诗人经历,避免主观臆断。
  • 高考真题对照

    1. 2021全国乙卷辛弃疾《鹊桥仙·赠鹭莺》(网页1):

  • 词人以对话形式劝白鹭节制捕鱼,既表达生态和谐的理想,又暗含对官场贪婪的讽刺。
  • 答题技巧:解读寓言式语言时,需挖掘表层情节下的隐喻意义。
  • 2. 2021北京卷苏轼《和陶归园田居》(网页1):

  • 尾联“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体现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需联系苏轼贬谪背景理解其自我宽慰。
  • 答题技巧:分析哲理句时,需关联诗人处境与思想流派(如儒道互补)。
  • 总结与备考建议

    1. 多维训练:针对不同题型(选择题、简答题)专项突破,如炼字题注重“字—境—情”逻辑,形象题分“特征—手法—意义”层次。

    2. 真题精练:对比历年真题(如网页1、12、27),总结高频考点(如托物言志、对比手法)。

    3. 文化积累:熟悉常见意象、典故及诗人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豪放词派),提升背景关联能力。

    通过课堂要点与真题的对照分析,学生可系统掌握鉴赏方法,灵活应对高考命题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