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影视制作专业课考试通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内容涵盖理论、实践与热点分析。以下结合多所院校的考试大纲和真题,梳理核心重点内容:

一、笔试重点内容

1. 文艺常识与影视基础

  • 考察范围:中外文学史、艺术流派、电影电视发展史、重要导演及作品、影视技术术语(如蒙太奇、长镜头、景别运用等)。例如:
  • 中国电影史: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张艺谋《红高粱》、陈凯歌《霸王别姬》);
  • 外国电影史:法国新浪潮、好莱坞黄金时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广播电视常识:节目类型(纪录片、综艺、电视剧)、电视制作流程。
  •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如“场面调度”“新主流电影”)。
  • 2. 影视作品分析

  • 考察重点
  • 主题与叙事:分析影片的主题表达、叙事结构(如线性/非线性叙事);
  • 视听语言:镜头运动(推拉摇移跟)、构图、色彩象征、声音设计;
  • 社会意义:结合影片探讨文化现象(如主旋律电影的文化价值)。
  • 题型:影评写作(如评析《漫长的季节》的视听特色)。
  • 3. 故事创作与剧本写作

  • 核心要求
  • 创意:根据命题或关键词构建完整故事(如续写古诗词意境或续编漫画情节);
  • 结构:起承转合清晰,人物塑造立体,矛盾冲突合理;
  • 格式规范:分镜头脚本、剧本格式(场景描述、对白设计)。
  • 4. 影视热点与行业动态

  • 高频考点
  • 技术革新:虚拟现实(VR)、AIGC技术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 类型片趋势:新主流电影(《长津湖》)、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 文化现象:跨媒介叙事(IP改编)、短视频创作、粉丝经济。
  • 题型:论述题(如“分析桌面电影的叙事创新”)。
  • 二、面试重点内容

    1. 自我介绍与作品展示

  • 要点:突出个人艺术实践经历(如短片拍摄、摄影作品)、对影视行业的理解;
  • 技巧:限时30秒,语言简练,避免空泛(如“擅长用镜头捕捉情绪”)。
  • 2. 即兴评述与考官提问

  • 常见题型
  • 读文评述:针对社会热点或影视现象(如“饭圈文化”)进行观点表达;
  • 专业问答:涉及导演思维(如“如何用视听语言表现孤独感”)、创作技巧(如“纪录片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 创意发散:根据关键词(如“时钟”)构思短片或广告。
  • 3. 实践能力考核

  • 部分院校加试
  • 命题绘画:用素描或分镜草图表现指定场景(如“雨夜车站”);
  • 短片策划:撰写微电影或栏目策划案(需包含主题、目标受众、拍摄计划)。
  • 三、备考策略建议

    1. 理论基础强化

  • 系统学习《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电影概论》(杨远婴)等教材;
  • 整理中外电影史时间轴,标注重要运动、导演及代表作。
  • 2. 创作与影评训练

  • 每周练习1篇影评(可从豆瓣高分电影中选择),注重分析视听语言;
  • 积累故事素材库(新闻事件、经典文学桥段),提升快速构思能力。
  • 3. 热点追踪与案例积累

  • 关注行业动态(如金鸡奖获奖影片、影视技术展会);
  • 分析热门影视案例(如《狂飙》的叙事节奏、《封神》的工业化制作)。
  • 4. 面试模拟与作品集准备

  • 录制个人作品集(短片、摄影、剧本),突出创意与技术结合;
  • 参与模拟面试,训练临场应变与逻辑表达。
  • 四、院校考试差异提示

  • 综合类大学(如北师大、南大):侧重艺术原理与影视史论,兼顾热点;
  • 艺术类院校(如北电、中传):重视实践能力(分镜设计、剧本创作),面试竞争激烈;
  • 地方院校(如浙传、川影):可能简化笔试,增加才艺展示或实践操作。
  • 考生需结合目标院校考纲调整复习重点,同时关注本省统考要求(如河南省编导统考包含影视评论和故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