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书时间及作者

1. 《水浒传》

  •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约14世纪后期)
  • 作者:施耐庵(1296–1370年),部分章节由罗贯中续写。
  • 背景:基于北宋宣和年间宋江起义的民间传说,融合宋元话本与杂剧素材。
  • 2. 《三国演义》

  •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约14世纪后期至15世纪初)
  • 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年),施耐庵的学生。
  • 背景:以《三国志》为基础,吸收民间故事与戏曲元素,展现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
  • 3. 《西游记》

  • 成书时间:明代中后期(约16世纪中叶)
  • 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年)。
  • 背景:以玄奘取经为原型,结合唐代《大唐西域记》与宋元话本,增添神话色彩。
  • 4. 《红楼梦》

  • 成书时间:清代乾隆年间(约18世纪中叶)
  • 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年),后四十回由高鹗续补。
  • 背景:以曹家兴衰为蓝本,反映封建社会末期家族与社会的复杂矛盾。
  • 二、文学地位与价值

    1. 《三国演义》

  • 地位:中国首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开创“七实三虚”的叙事传统。
  • 价值:塑造诸葛亮、曹操等经典形象,探讨忠义与权谋,被誉为“历史智慧的百科全书”。
  • 2. 《水浒传》

  • 地位:英雄传奇小说的巅峰,展现农民起义的复杂性。
  • 价值:通过“”主题,批判封建制度,塑造宋江、林冲等悲剧英雄形象。
  • 3. 《西游记》

  • 地位: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融合佛道思想与民间神话。
  • 价值:以取经故事隐喻人生修行,孙悟空的叛逆与成长象征自由与觉悟。
  • 4. 《红楼梦》

  • 地位: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价值:通过贾府兴衰,揭示人性、阶级与礼教矛盾,语言艺术与思想深度并重。
  • 三、综合影响与高考要点

    1. 历史意义

  • 四部作品涵盖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幻想、世情写实四大题材,代表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
  • 从明代“四大奇书”到清代《红楼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文化与文学审美的变迁。
  • 2. 现代价值

  • 四大名著被纳入语文教材,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如《红楼》的人性探索)与艺术性(如《三国》的叙事结构)。
  • 高考常考方向:成书背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如《水浒》的“义”与《西游》的“悟”)。
  • 总结:四大名著的成书时间跨越元明清三代,文学地位上各领风骚,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高考文学常识的核心考点。掌握其历史脉络与思想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并应对相关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