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广西唯一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期间(2022-2024年)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有哪些成就

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教学模式改革

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纲要、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转向“科教融合、工程引领、校企协同”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融合新兴学科的土木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通过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学生从本科阶段即参与国家级工程实践,如平陆运河、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教育认证与国际认可

土木工程专业第四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被纳入《华盛顿协议》互认名单,标志着其教育质量达到国际标准。2023年软科排名中,该学科位列全国第24名,进入A级层次。

二、科研平台与重大工程贡献

1. 国家级科研平台

获批“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学科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建设了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特色研究平台。

2. 重大工程参与

主持建造多项世界级工程,包括跨径600米的天峨龙滩特大桥(世界在建最大跨径拱桥)和跨径575米的平南三桥(曾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团队在郑皆连院士带领下,攻克大跨拱桥关键技术,推动中国桥梁技术领先全球。

3. 服务国家战略

承担平陆运河低碳建设先导项目、川藏铁路特大桥梁工程等国家战略工程,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青年人才培养

1. 高层次人才引培

实施“1(领军人才)+5(杰出人才)+10(青年俊才)”团队组建模式,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如安永辉、陈正等,并推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例如,赵祯霞成为学科首位80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 院士引领与团队协作

郑皆连院士团队通过“团练”模式,吸纳青年学者参与重大项目,培养出如涂兵副教授等核心成员,实现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国际交流与学科交叉融合

1. 国际学术影响力

举办“世界大跨拱桥建造技术大会”“平陆运河低碳建设与运维国际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吸引全球40余国专家参与,推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国际化。

2. 学科交叉创新

设立交叉科研项目,促进土木工程与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融合,探索低碳混凝土、智慧运河等前沿领域,形成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科研综合体。

五、校企协同与成果转化

1. 产学研深度合作

与华蓝设计集团、中铁四院等12家行业标杆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生团队在“挑战杯”等竞赛中屡获佳绩,如沈郑嫡团队获全国金奖并直推研究生。

2. 成果应用与转化

学生主导研发的“全时域远程泵送压力监控系统”等创新技术直接应用于天峨龙滩特大桥建设,实现科研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六、未来布局

在2024年第三轮“双一流”培育中,学校提出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为抓手,持续推进土木工程学科内涵式发展,强化四大实验系统(如工程结构极端环境耦合作用实验系统)建设,并布局新兴研究方向。

综上,广西大学土木工程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不仅巩固了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更为国家重大战略工程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土木工程领域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