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安全素养测试中,恐怖活动识别方法的考查主要围绕公民安全责任意识、应急能力及法律认知展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情境化命题实现。具体呈现方式如下:

一、作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内容

1. 法律知识考查

结合《反恐怖主义法》相关内容,通过选择题或案例分析题考查学生对反恐法律条款的理解。例如,试题可能涉及“公民举报涉恐线索的法律义务”或“资助恐怖活动的法律后果”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分析具体行为的合法性。

示例题型:

“根据《反恐怖主义法》,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公民的法律义务?(多选题) A. 发现可疑物品及时报警;B. 拒绝接受安检;C. 配合公安机关调查;D. 传播涉恐音视频”

2. 国家安全观与社会责任感

在政治主观题中,可能要求学生结合恐怖活动的危害性,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或分析公民参与反恐工作的意义,强调个人行为与国家安全的关联。

二、融入语文与英语学科的情境化阅读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语文试卷可能选取反恐宣传材料(如网页28中的“公民预防恐怖活动行为指引”)作为阅读文本,要求学生提炼识别恐怖嫌疑人的要点,或分析公共安检的必要性。题目可能要求总结“可疑人员的特征”或评价文中提出的防范措施。

恐怖活动识别方法在高考安全素养测试中的呈现方式

2. 英语阅读理解与写作

英语试题可能以新闻报道或科普文章为情境,描述某国反恐措施的成功案例,要求学生回答“如何识别可疑物品”或续写一段应对突发袭击的对话,考查语言应用与安全意识结合的能力。

三、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测试

1. 实验与数据处理题

化学或物理学科可能结合安全技术,例如通过实验题考查危险化学品标识的识别(如网页74中化学安全标识与试剂的匹配),或分析安检设备(如虹膜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体现科技在反恐中的应用。

2. 社会问题分析题

在文科综合卷中,可能设置开放性论述题,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提出公共场所反恐防范措施。例如:“某地铁站需提升反恐能力,请结合生物识别技术(如人脸防假体检测标准GB/T 41987-2022)和社会协作机制,提出改进方案”。

四、安全素养评价的主观表述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安全素养模块中,学生需通过写作或实践报告形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恐怖活动识别的理解。例如:

  • 描述一次校园反恐演练的参与经历,并反思如何提升应急能力;
  • 分析“网络涉恐信息传播”的识别与应对策略,体现信息素养与法律意识。
  • 五、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1. 注重情境真实性

    高考命题强调“无情境不成题”,恐怖活动识别类题目可能嵌入公共安全事件、科技反恐案例等真实场景,要求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并作出合理判断。

    2. 强化思辨能力

    试题可能设置两难情境(如“个人隐私与公共安检的平衡”),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

    综上,恐怖活动识别方法在高考中的考查已超越单一知识点记忆,更注重跨学科整合、实际应用与价值观引导。考生需关注反恐相关法律法规、科技手段及社会协作机制,并通过模拟情境训练提升综合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