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其核心条件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

1. 生产力发展与技术革新

  • 社会生产力提升: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带来机器化大生产,商品数量激增,为世界市场提供物质基础。
  • 交通与通信技术进步:蒸汽机、铁路、轮船等革新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全球商品流通。
  • 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推动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通过资本积累和垄断组织(如跨国公司)控制全球资源与市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
  • 殖民扩张与资源掠夺: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活动获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例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西班牙在美洲的贵金属掠夺。
  • 3. 地理与制度条件

  • 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洲际贸易通道,促使欧、亚、美市场初步连接。
  • 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英国等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打破贸易壁垒,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
  • 4. 国际分工与市场网络成熟

  • 垂直分工体系:发达国家输出工业品,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劳动力,形成互补性经济结构。
  • 金融与货币体系支撑:金本位制的确立稳定了国际汇率,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 二、高考论述题的考查方式与答题策略

    在高考历史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常作为综合性论述题的核心考点,其考查方式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原因与条件分析类

  • 典型设问:如“分析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 答题要点:需结合生产力、制度、技术、殖民扩张等多角度展开,强调阶段性特征(如新航路开辟是雏形,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最终形成)。
  • 案例参考:2020年高考曾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市场形成的关系”为材料,要求论证殖民扩张的双重性(经济推动与压迫性)。
  • 2. 阶段特征比较类

  • 考查重点:区分世界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萌芽、初步形成、最终形成),需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如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说明各阶段的标志性特征。
  • 答题模板
  •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跨区域贸易网络初现。
  • 18-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主导,市场初步全球化。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与垄断组织控制国际市场。
  • 3. 材料论述与观点评析类

  • 常见题型:提供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理论材料,要求评述其观点(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如何发展为世界市场”)。
  • 答题技巧:需结合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如“雇佣劳动”“殖民扩张”),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论证。例如:
  •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 经济条件:资本原始积累与殖民掠夺。
  • 4. 跨模块综合类

  • 命题趋势:将世界市场与近代中国史结合,例如“列强侵略对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影响”或“民族工业发展的双重性”。
  • 拓展角度
  • 中国视角: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 全球视角:分析世界市场对中国近代化的刺激与压迫。
  • 三、高考备考建议

    1. 构建时空框架:梳理世界市场形成的时间轴(1492-1900年),标注关键事件(如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出现)。

    2. 强化史料分析:关注经典文献(如《国富论》《论》)中的观点,训练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3. 多维视角训练:练习从技术、制度、殖民、文化等角度切入论述,避免单一化答案。

    4. 模拟真题演练:参考全国卷真题(如2010年“历史前提”题、2024年新质生产力题),总结答题规范与逻辑层次。

    示例答题结构

    > 观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制度与殖民扩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论述

    > ① 生产力推动:工业革命提供技术基础(蒸汽机、铁路);

    > ② 制度保障:自由贸易政策与金本位制促进国际贸易;

    > ③ 殖民扩张:资源掠夺与市场控制加速全球联系;

    > ④ 历史影响:推动全球化但加剧不平等。

    通过以上方法,考生可在高考中系统应对世界市场相关论述题,实现史实与逻辑的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