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高考地理真题来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高频考点,命题规律与核心素养、国家战略及社会热点紧密关联。以下结合真题及备考趋势总结其命题特点与规律:

一、命题核心方向

1. 人地协调观贯穿始终

  • 试题多通过具体案例(如生态农业、环境污染、资源调配)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例如:
  • 2017全国卷I:柽柳入侵天然林危害分析,强调生物入侵对生态链的破坏。
  • 2015全国卷Ⅱ:河套平原水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体现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反馈。
  • 要求考生从“对立统一”视角分析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 2. 紧扣国家战略与政策

  • 生态文明建设:如“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开发(风电/光伏)等。例如:
  • 分析光伏产业对区域生态的影响,需结合能源转型与生态修复。
  •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通过农村土地流转、特色农业等案例,考查城乡协调发展路径。
  • 3. 区域性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结合

  • 局域问题:如某地土壤盐碱化、城市内涝等,需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 全球问题:如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等,需分析成因及国际合作必要性。
  • 二、高频考点与命题形式

    1.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

  • 典型题型:分析污染原因(如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并提出治理措施。
  • 案例:乌梁素海污染源于农田退水携带化肥残留,治理需控制农业污染源。
  • 答题关键:结合自然因素(气候、地形)与人为因素(产业布局、政策)综合分析。
  • 2. 人口迁移与资源承载力

  • 考点: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因素(经济、政策、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短缺矛盾。
  • 2022浙江卷:长三角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关联,需分析经济吸引力与资源压力。
  • 新趋势:结合“一带一路”人口流动、城市群发展(如成渝双城经济圈)考查区域协调。
  • 3. 可持续发展模式评价

  •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如桑基鱼塘、沼气池系统等,分析其资源利用效率及生态效益。
  • 开放性设问:如“是否赞同毛乌素沙地绿化扩大”,需多角度论证(生态恢复、水资源压力)。
  • 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 RS/GIS技术:用于环境监测(如灾害预警、资源调查),考查技术对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 三、命题规律与答题策略

    1. 材料情景化

  • 试题多依托真实案例(如某区域发展规划、生态工程),要求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例如:
  • 图表分析:人口密度图、资源分布图需快速定位区域特征与问题。
  • 2. 跨学科融合

  • 地理+政治:如“一带一路”的地缘经济意义;地理+历史:古代水利工程与现代生态治理对比。
  • 3. 强调论证逻辑

  • 分点作答:按“自然—经济—社会”维度展开,如分析某地资源短缺需涵盖资源禀赋、利用效率、政策管理。
  • 术语规范:使用“生态足迹”“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专业概念。
  • 四、备考建议

    1. 构建知识网络

  • 整合人口迁移、资源开发、环境问题等模块,形成“人地关系”知识体系。
  • 重点掌握“推拉理论”“循环经济模式”等核心模型。
  • 2. 强化真题训练

  • 研究近5年高考真题(如全国卷、浙江卷),总结设问规律与答案逻辑。
  • 模拟开放性试题(如设计生态修复方案),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 3. 关注热点案例

  • 国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海南自贸港建设;国际:北极航道开发、东南亚RCEP合作。
  • 4. 提升图表技能

  • 熟练判读人口金字塔、资源承载力曲线、区域规划图,快速关联地理要素。
  • 五、典型真题解析示例

    【2017全国卷I·柽柳入侵危害】

  • 命题逻辑:外来物种入侵→生态链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答题要点
  • 1. 柽柳繁殖快,挤占本地植物生存空间;

    2. 侧枝密集抑制乔木生长,改变森林结构;

    3. 食物链断裂导致植食动物减少。

    【2020全国卷Ⅲ·毛乌素沙地绿化争议】

  • 开放性思路
  • 赞同:固沙防风、改善生态、促进碳汇;
  • 反对:加剧水资源短缺、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
  • 通过以上规律总结,考生需以“人地协调”为核心,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紧密结合政策热点与学科前沿,方能应对高考中“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