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4位准考证号(全国多数省份通用)

适用于大部分省份的14位准考证号,结构如下:

1. 第1-2位:年份代码,取年份的后两位(如2025年为“25”)。

2. 第3-4位:省份代码,例如安徽省为“34”,陕西省为“61”。

3. 第5-8位:市、县(区)代码,具体由省级考试机构统一分配(如合肥市巢湖市代码为“0181”)。

4. 第9位:考试类型代码,普通高考通常为“1”。

5. 第10位:科类代码:

  • 文史类—1,理工类—5
  • 艺术类(文)—3,艺术类(理)—7
  • 体育类(理)—8,外语类—2。
  • 6. 第11-14位:考生顺序号,由县(区)招生办统一编排的流水号。

    二、13位准考证号(例如江苏省)

    江苏省采用13位准考证号,结构略有不同:

    1. 第1-2位:年份代码。

    2. 第3-6位:市、县(市、区)代码。

    3. 第7-8位:选修科目组代码(如“68”代表历史+政治)。

    4. 第9-11位:考场编号,按科目组连续编排。

    5. 第12-13位:考生座位号(如“11”表示第11号座位)。

    三、其他特殊情况

    1. 青海省9位准考证号

  • 第1位:考试类型(1-普通类,4-体育类,6-艺术类,9-高职单招)。
  • 第2位:考生分类(0-汉族,1-少数民族,2-藏文,3-蒙文)。
  • 第3-4位:考区代码。
  • 第5-7位:考场号(文科101-499,理科501-899)。
  • 第8-9位:座位号(01-30)。
  • 2. 不同省份的简化规则

  • 部分省份可能省略前4位(如陕西省仅用后10位)。
  • 黑龙江等省会在准考证号中加入市级代码(如大庆市代码“152306”)。
  • 注意事项

    1. 考生号与准考证号的区别

  • 考生号(14位):用于报名、填报志愿、录取等环节,包含年份、省份、市县、科类等信息。
  • 准考证号:主要用于考场编排,体现考场和座位信息。
  • 2. 代码固定性

  • 省、市、县代码通常固定(如安徽省代码始终为“34”)。
  • 科类代码全国统一,但考试类型和考场规则可能因省份调整。
  • 如需具体地区的准考证号解析,建议咨询当地教育考试院或参考省级招生考试文件。更多详细代码可查阅官方文档或网页来源(如网页1、4、4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