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基层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环节。结合当前改革实践与政策导向,基层教育治理需从以下多维度推进策略优化:
一、以制度创新构建基层教育治理体系
1. 完善治理架构与权责分配
高考改革推动的选课走班、综合素质评价等新模式,要求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建立协同治理机制。需明确、学校、社会组织的权责边界,例如通过“管办评分离”改革,将教学自主权下放至学校,同时强化对教育公平的统筹监管。例如,内蒙古通过优化课后服务机制和强化师资培训,探索了主导、学校执行的协同模式。
2. 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打破“唯分数论”,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基层教育考核。例如,甘肃武都实验中学通过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将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纳入多维评价体系,并结合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数据化评估,形成科学反馈机制。新高考强调的“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命题原则也需转化为基层教学管理中的分层教学策略。
二、以技术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1. 构建智慧教育管理平台
针对新高考选课走班、资源调配等复杂需求,基层学校可引入智能化排课系统与数据管理工具。例如,上海、浙江等地通过“好专业”等信息化平台实现选科指导、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情,辅助教师精准教学,如武都实验中学通过错题追踪和学情诊断,优化教学策略。
2. 强化基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确保高考改革中的教育资源公平获取。例如,内蒙古通过“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县域高中标准化建设,补齐通用技术教育短板,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三、以多元协同激发治理活力
1. 深化家校社协同共治
基层教育治理需整合家庭、社区资源,构建育人共同体。例如,上海社区通过“居民议事厅”推动老旧小区教育设施改造,浙江枫桥经验中的矛盾调解机制可迁移至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协调中。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服务中心等平台可增强家庭教育能力,减轻高考改革带来的社会焦虑。
2.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服务
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课后服务、生涯规划等领域。例如,内蒙古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职业体验课程,帮助学生结合新高考选科要求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将产业需求融入高中课程设计,增强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衔接。
四、以资源保障夯实治理基础
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针对新高考对跨学科教学能力的需求,基层需加强教师培训与流动机制。例如,武都实验中学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跨校走教等方式培养复合型教师,并设立名师工作室辐射区域教学改革经验。落实教师弹性工作制与激励政策,缓解高考改革下的教学压力。
2. 均衡教育资源分配
通过县域高中托管帮扶、优质高中指标到校等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例如,教育部推动的“县中振兴计划”要求示范性高中对口支援薄弱学校,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提升基层教育质量。
五、以政策引领强化治理韧性
1. 落实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结合
基层需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框架下因地制宜推进改革。例如,中央提出的“双减”政策需与高考改革衔接,通过规范校外培训、优化作业设计等方式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2. 构建风险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
针对高考改革中出现的“弃选物理”“选科博弈”等问题,基层教育部门需建立选科指导与动态监测体系。例如,浙江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选科趋势,及时调整高校专业选考要求,避免学科结构性失衡。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基层教育治理能力提升,需以制度创新为骨架、技术赋能为血脉、多元协同为纽带、资源保障为根基、政策引领为方向,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治理网络。通过构建“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家庭协同”的治理生态,基层教育将更好地适应高考改革需求,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
推荐文章
偏差与方差之辩:高三复习如何平衡稳与进
2025-08-04高考志愿中的调剂志愿填写技巧
2025-01-09高考选科如何应对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的学科交叉需求
2025-08-09高考生如何利用专业课程设置判断高校教学资源优劣
2025-06-14高考成绩优秀,但专业不适合怎么办
2025-02-18英语阅读高考(高考英语阅读常考题型)
2024-03-09国家战略产业相关专业解析:高考选择与薪资潜力
2025-04-19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
2024-12-08跨越高考门槛:大学专业素养的提前储备方法
2025-06-24南昌大学的语言学专业有什么特色
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