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这一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中,新闻媒体既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渠道,也是谣言治理的重要防线。其社会责任与公信力建设直接关系到公众对高考公平性的信任与社会稳定。结合当前网络生态与治理实践,可从以下角度分析新闻媒体在高考谣言治理中的角色与行动方向:

一、新闻媒体在高考谣言治理中的社会责任

1. 信息核实与甄别责任

新闻媒体需承担“把关人”角色,对涉及高考的“内部名额”“改分服务”等谣言进行严格核验。例如,通过交叉印证、采访当事人等方式验证信息真实性,避免未经核实便转发用户生产内容(UGC)导致误导传播。2023年三部门发布的《高考谣言及防范提醒》即强调媒体需主动揭露“钱学交易”“特殊渠道”等骗局的本质,以权威报道压缩谣言生存空间。

2. 及时辟谣与真相披露

面对“黑客改分”“精准志愿填报”等谣言,媒体需快速响应,联合教育部门、互联网平台构建辟谣联动机制。例如,抖音等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辟谣内容给接触过谣言的用户,新闻媒体则可借助调查性报道或专家解读,增强辟谣信息的覆盖深度。媒体应避免简单否定公众质疑,而是以“真相陈述+科学解释”的方式增强说服力。

3. 价值引导与情绪疏导

高考谣言常利用家长焦虑心理,如“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等虚假政策引发恐慌。新闻媒体需预判信息传播可能引发的情绪波动,通过案例解析(如曝光诈骗后果)和理性倡议(如倡导依法维权)引导公众理性认知,而非单纯指责受害者。媒体应避免“标题党”操作,减少对公众情绪的煽动。

4. 协同治理与规则共建

媒体需融入、平台、公众的协同治理体系,例如参与制定谣言分类标准、推动辟谣信息共享等。2024年公安部查处2.5万余名造谣网民,媒体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形成震慑,同时呼吁公众举报谣言,形成社会共治。

二、公信力建设的核心路径

1.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媒体需回归“真实、客观、全面”的专业原则,避免为追求时效压缩采编流程。例如,部分媒体因直接挪用自媒体内容导致“伪新闻”泛滥,长期损害公信力。在高考报道中,应通过多信源核实(如对比官方文件、采访教育专家)确保信息准确性。

2. 透明化与互动性提升

公信力源于公众对媒体运作机制的信任。媒体可公开信息核实过程(如展示采访记录、数据来源),或设置“谣言解析”专栏,邀请专家拆解谣言套路(如“高考公式谣言=重要性×模糊性÷公众批判力”),增强公众参与感。

3. 深度调查与长期追踪

针对反复出现的“野鸡大学招生”“父母失信影响录取”等谣言,媒体需通过深度调查揭露灰色产业链,如追踪虚假大学官网背后的运营者,或解析政策误读的社会心理根源。持续的真相挖掘能强化媒体作为“社会瞭望者”的角色认同。

4. 技术赋能与传播创新

结合算法推荐、可视化数据等新技术提升辟谣效率。例如,利用AI识别高频谣言关键词,生成针对性辟谣内容;或通过短视频、互动H5等形式增强年轻受众的接受度。

三、挑战与反思

当前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

  • 技术异化风险:AI伪造的“高泄露”视频可能突破传统核验手段,要求媒体提升技术鉴别能力。
  • 公众认知偏差:部分家长对“捷径”的侥幸心理难以根除,需媒体通过持续教育转变认知。
  • 商业利益干扰:个别媒体为流量助推“高考逆袭故事”,间接为谣言滋生提供温床,需强化行业自律。
  • 新闻媒体在高考谣言治理中既是“信息净化器”,也是“社会信任锚点”。其社会责任不仅在于阻断谣言传播,更需通过公信力建设重构公众对信息环境的信心。唯有坚持专业性与创新性并重,才能在复杂舆论场中守护高考公平与社会正义。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言,“巨大的权力意味着高度的责任”,媒体的自律与担当是谣言治理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