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期间,使用公共Wi-Fi可能面临多种隐私和安全风险,考生及家长需特别注意以下问题,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一、主要隐私风险

1. 中间人攻击(MITM)

黑客可能通过公共Wi-Fi截获设备与网络之间的通信数据,包括考生登录教育系统、查询成绩时输入的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此类攻击可窃取个人隐私甚至篡改数据。

2. 钓鱼Wi-Fi热点

不法分子可能伪造与考点或教育机构名称相似的Wi-Fi(如“高考查分免费Wi-Fi”),诱导用户连接。一旦接入,所有网络活动均会被监控,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 恶意软件传播

公共Wi-Fi可能被用于传播病毒或木马程序,感染设备后窃取存储的准考证照片、成绩单等文件,甚至远程控制设备。

4. 虚假查分链接与诈骗

黑客可能通过劫持网络流量,将用户重定向到虚假查分网站或钓鱼页面,骗取考生家庭信息、银行账户等。

5. 个人信息泄露与账户盗用

若考生通过公共Wi-Fi登录社交媒体、网盘等平台,可能导致聊天记录、复习资料等隐私外泄,甚至被用于身份盗用或诈骗。

二、安全使用建议

1. 避免连接可疑Wi-Fi

  • 优先选择需密码验证的加密网络,并主动向工作人员确认Wi-Fi名称(如“XX考点_官方Wi-Fi”)。
  • 警惕名称模糊或与考点无关的热点(如“Free_Wi-Fi”“高考助手”等)。
  • 2. 禁用敏感操作

  • 避免在公共Wi-Fi下登录高考报名系统、教育平台或进行在线支付。如需查分,尽量使用移动数据或家庭网络。
  • 关闭设备自动连接Wi-Fi功能,防止误连恶意热点。
  • 3. 启用加密工具

  • 使用VPN(虚拟专用网络)加密数据传输,防止流量被截获。
  • 确保访问网站为HTTPS协议(地址栏显示锁形图标),避免HTTP明文传输风险。
  • 4. 加强设备防护

  • 安装安全软件,定期更新系统补丁,防止漏洞被利用。
  • 关闭文件共享和远程控制功能,避免设备成为攻击目标。
  • 5. 警惕异常情况

  • 若连接Wi-Fi后频繁弹出广告、要求输入个人信息或设备异常卡顿,立即断开网络并全盘杀毒。
  • 遭遇疑似诈骗链接时,通过官方渠道(如教育部网站、学校通知)核实信息。
  • 三、紧急应对措施

    若已连接可疑Wi-Fi并怀疑信息泄露:

    1. 立即断开网络,启用飞行模式。

    2. 修改所有相关账户密码,冻结可能涉及的银行卡。

    3. 保留连接记录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出具《受案回执》。

    高考期间,考生及家长应优先使用可信网络,并提高对异常信息的警惕性,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考试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