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物燃烧是化学高考中涉及燃烧反应的核心知识点,其条件与燃烧现象密切相关,以下为关键要点:

1. 燃烧三要素

  • 可燃物:能与氧化剂(如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氢气、甲烷、镁等。
  • 助燃物(氧化剂):支持燃烧的物质,如氧气、高锰酸钾等。需注意,不同可燃物对氧浓度的最低要求不同。
  • 引火源(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能量来源,如明火、电火花、高温物体等。例如,镁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需高温条件。
  • 2. 链式反应自由基(扩展条件)

    对于有焰燃烧,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自由基,如氢气燃烧时自由基的传递加速反应进程。此时燃烧条件可用“着火四面体”表示(可燃物、助燃物、温度、链式反应)。

    3. 特殊燃烧现象与条件

  • 爆炸:需封闭环境与急速燃烧,如爆炸需自身氧化性物质和高温。
  • 自燃:物质蓄热引发燃烧,如白磷在空气中自燃无需外部火源。
  • 二、消防工程预防措施

    消防工程的核心是通过控制燃烧条件实现防火与灭火,结合高考热点需掌握以下内容:

    1. 防火基本方法

  • 控制可燃物
  • 使用难燃/不燃材料替代可燃材料(如防火涂料处理木材)。
  • 减少可燃物堆积,避免自燃(如煤堆定期翻动)。
  • 隔绝助燃物
  • 惰性气体保护(如钠储存在煤油中,磷存于水中)。
  • 封闭易燃物储存空间,限制氧气接触。
  • 消除引火源
  • 禁止明火,控制高温设备与可燃物的距离。
  • 防静电措施(如接地装置)和避雷设施。
  • 2. 灭火原理与技术

  • 冷却法:如用水降低燃烧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注意:着火点是物质固有属性,无法降低)。
  • 窒息法:二氧化碳灭火剂隔绝氧气,泡沫覆盖可燃物表面。
  • 化学抑制法:干粉灭火剂中断自由基链式反应(如扑灭油类火灾)。
  • 隔离法:移除火源附近可燃物或设置防火分区。
  • 3. 特殊场景预防措施

  • 管理:专库储存、限量存放,禁止混储(如与分开)。
  • 实验室安全:控制易燃试剂用量,禁止明火,配备灭火器材(如沙土扑灭金属钠火灾)。
  • 高层建筑消防:设置自动喷水系统、防火门和疏散通道。
  • 三、高考易错点与案例分析

    1. 焰色反应与燃烧的区别:焰色反应为物理变化(如钠的黄色火焰),而燃烧是化学变化。

    2. 爆炸判断:区分物理爆炸(如轮胎爆炸)与化学爆炸(如煤气泄漏遇火)。

    3. 实验设计题: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需控制变量(如白磷与红磷对比实验)。

    四、总结

    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消防措施是化学高考中的综合性考点,需结合实验现象、化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分析。考生需重点掌握三要素、灭火原理及特殊场景的防火策略,并注意区分相似概念(如自燃与点燃、爆炸类型)。建议结合历年真题中的实验设计与案例分析进行针对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