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中,元素分析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流程,涉及原料预处理、核心反应阶段及产物提纯等环节。以下是典型实例解析及其技术要点:

1. 原料预处理阶段的元素分析

实例1:金属矿物酸浸中的元素溶解与分离

例如,用硫酸酸浸钛铁矿(主要成分为FeTiO₃)时,需分析铁、钛元素的溶解行为:

  • FeTiO₃与硫酸反应生成Fe²⁺、Ti⁴⁺等离子进入溶液,而硅、铝等杂质以氧化物(如SiO₂)形式留在滤渣中。
  • 元素分析应用:判断哪些元素能被酸溶(如Fe、Ti),哪些作为杂质需后续分离(如Si、Al),需结合酸浓度、温度等条件优化浸出率。
  • 实例2:焙烧法转化元素形态

    如含硫矿石(如FeS₂)的焙烧,硫元素转化为SO₂气体,铁元素转化为Fe₂O₃。此时需通过元素分析确定硫的氧化态变化及铁的存在形式。

    2. 核心反应阶段的元素价态与转化分析

    实例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价态控制

    以重铬酸钾(K₂Cr₂O₇)制备为例:

  • 铬铁矿(FeCr₂O₄)经氧化焙烧生成CrO₄²⁻,需通过元素分析确认Cr的价态从+3升至+6。
  • 技术要点:加入强氧化剂(如Na₂O₂)促进Cr的氧化,同时通过pH调节控制CrO₄²⁻与Cr₂O₇²⁻的平衡。
  • 实例4:Fe²⁺与Fe³⁺的分离

    在含Fe²⁺的溶液中,加入H₂O₂将其氧化为Fe³⁺,随后调节pH使Fe³⁺形成Fe(OH)₃沉淀,而其他金属离子(如Cu²⁺)保留在溶液中。

  • 元素分析应用:通过沉淀pH范围差异(如Fe(OH)₃沉淀pH=2.7~3.7,Cu(OH)₂沉淀pH≥5)实现选择性分离。
  • 3. 产物提纯阶段的元素追踪

    实例5:结晶法分离目标元素

    例如,从KNO₃和NaCl混合液中提取KNO₃:

  • 利用溶解度差异(KNO₃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分离KNO₃,而NaCl因溶解度低残留在母液中。
  • 元素分析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分析K⁺、Na⁺的结晶条件,确定趁热过滤或冷却结晶的操作选择。
  • 实例6:离子交换法富集特定元素

    在稀土元素分离中,利用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吸附不同稀土离子(如La³⁺、Ce³⁺),通过淋洗液梯度洗脱实现分离。

    4. 高考真题中的典型应用

    例:2023年某高考题(模拟)

    流程背景:以铝土矿(含Al₂O₃、Fe₂O₃、SiO₂)制备Al(OH)₃。

  • 元素分析步骤
  • 1. 酸浸:用NaOH溶液溶解Al₂O₃和SiO₂(生成NaAlO₂和Na₂SiO₃),Fe₂O₃不溶成为滤渣。

    2. 除杂:向滤液中通入CO₂,优先沉淀SiO₃²⁻为H₂SiO₃,随后调节pH使AlO₂⁻转化为Al(OH)₃沉淀。

    3. 核心分析点:利用Al、Si、Fe的酸碱反应差异,通过分步沉淀实现元素分离。

    解题策略与技巧

    1. 元素追踪法:从原料到产物,绘制核心元素的转化路径(如Fe→Fe²⁺→Fe³⁺→Fe(OH)₃)。

    2. 条件控制关键

  • pH调节:通过氢氧化物沉淀范围分离金属离子。
  • 氧化剂选择:如用ClO⁻而非H₂O₂避免引入杂质。
  • 3. 副产物分析:关注循环物质(如滤液回用)或副产品(如SO₂用于制酸)的经济性分析。

    通过以上实例可见,元素分析技术是解决工艺流程题的核心工具,需结合反应原理、实验操作及计算(如Ksp、产率)综合运用。备考时建议多做真题,强化对元素转化路径和条件控制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