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作为科技与交织的争议性话题,很可能在2025年高考论述题中以多维度、跨学科的形式出现。以下是其可能的命题方向及具体切入点分析:

一、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思辨

1. 科学进步与边界

题目可能要求考生围绕“转基因技术是否应受限制”展开论述。例如:

  • 引用材料: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体健康(如致癌风险)和生态系统(如超级杂草、害虫抗性)的潜在影响,结合合成生物学突破(如人工淀粉制造),探讨科技发展的责任边界。
  • 学科关联:生物(基因编辑原理)、政治(政策监管)、哲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 2. 食品安全与公众信任

    以“标签制度争议”为切入点,如欧盟要求转基因含量超0.9%需强制标识,而中国采用目录制自愿标识,考生需分析信息公开与消费者知情权的矛盾,进而引申到科技透明化与公众信任重建的议题。

    二、基于材料的综合分析题

    1. 数据与案例的辩证解读

    可能提供两则对立材料:

  • 正面材料:转基因作物提高产量、减少农药使用(如抗虫棉在中国的推广)。
  • 反面材料:墨西哥因草甘膦污染禁止进口转基因玉米,或加拿大“超级油菜”事件。
  • 考生需综合材料,论证“如何平衡技术效益与风险”。

    2. 科学争议的真相辨析

    例如,以“普斯泰事件”和“帝王蝶事件”的后续科学纠偏为背景,要求考生反思“舆论对科学研究的干扰”,强调证据链完整性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三、政策与发展的权衡论述

    1. 粮食安全与国家战略

    结合中国耕地有限但人口庞大的国情,讨论转基因技术对粮食自给的推动作用。考生需引用“种业振兴战略”等政策,分析技术自主创新与国家安全的关联。

    2. 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博弈

    例如,对比美国(转基因种植大国)与欧盟(严格限制)的政策差异,要求考生从经济竞争(如大豆贸易)、生态主权(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角度展开论述。

    四、生态与人类命运的宏观视角

    1. 生物多样性与技术干预的冲突

    题目可能以“转基因作物导致野生亲缘种灭绝”为例,要求考生从生态学(基因漂移)、社会学(传统农业保护)等层面分析技术对自然系统的长期影响。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技术共享

    例如,探讨转基因技术是否应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帮助非洲国家应对粮食危机,同时需规避“技术殖民”风险。

    五、青年责任与创新使命的价值观引导

    1. 科技青年的抉择

    以“AI审查岗”招聘激增为类比,假设考生是农业科研人员,需在“技术突破”与“生态保护”间提出决策方案,强调责任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

    2. 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例如,要求考生将转基因技术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如《齐民要术》中的轮作制)结合,提出“技术本土化”的创新路径。

    备考建议:

    1. 积累多学科素材:如转基因科学原理(生物)、政策法规(政治)、争议(哲学)、国际贸易案例(地理)。

    2. 强化辩证思维:避免非黑即白的结论,注重“风险—效益”的动态平衡分析。

    3. 关注前沿动态:结合2025年热点(如合成生物学、碳中和),预判转基因与新兴领域的交叉命题可能。

    通过以上方向,考生需展现跨学科整合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对社会发展的深度关切,这正是高考论述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