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中的沉淀洗涤操作是评分重点,其评分标准主要围绕操作规范性、试剂选择合理性和检验方法展开,具体评分要点如下:

一、洗涤操作规范性

1. 正确注入洗涤液

  • 必须沿玻璃棒向漏斗中缓慢注入蒸馏水或其他洗涤剂,确保液体完全浸没沉淀。
  • 扣分点:若直接倾倒或未使用玻璃棒引流,导致沉淀被冲散或滤纸破损,则不得分。
  • 2. 重复次数与静置要求

  • 洗涤需重复2-3次,每次待洗涤液自然流尽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
  • 扣分点:未重复足够次数(如仅1次)或未静置导致洗涤不充分,扣分。
  • 3. 避免搅拌

  • 洗涤过程中禁止用玻璃棒搅拌沉淀,以免损坏滤纸或导致晶体损失。
  • 扣分点:若操作中搅拌,可能直接扣分或判为错误。
  • 二、洗涤剂选择的合理性

    1. 蒸馏水

  • 适用于大多数不溶于水的沉淀,目的是去除表面可溶性杂质。
  • 扣分点:若错误选择其他溶剂(如酸、碱)导致沉淀溶解,不得分。
  • 2. 有机溶剂(如乙醇)

  • 用于易溶于水的沉淀(如某些晶体),可减少溶解损失并加速干燥。
  • 扣分点:未说明使用乙醇的原因(如“减少溶解”或“易挥发”),可能扣分。
  • 3. 特定试剂或饱和溶液

  • 如用冰水洗涤降低溶解度,或用沉淀的饱和溶液减少溶解损失。
  • 扣分点:未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洗涤剂(如未使用冰水洗涤热敏性物质),扣分。
  • 三、洗涤效果的检验

    1. 取样与试剂选择

  • 需取最后一次洗涤液进行检验,选择针对可溶性杂质的试剂(如硝酸银检验Cl⁻)。
  • 扣分点:未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或选错试剂(如用硫酸检测Cl⁻),判为错误。
  • 2. 现象与结论表述

  • 需明确描述现象(如“无白色沉淀生成”)并得出“已洗净”的结论。
  • 扣分点:仅写“无现象”而未具体说明,或结论与现象不匹配,扣分。
  • 四、常见扣分细节

    1. 操作步骤缺失

  • 未注明“沿玻璃棒”“静置流尽”等关键词,扣分。
  • 2. 术语错误

  • 如将“蒸馏水”写成“清水”,或“胶头滴管”误为“滴管”,扣分。
  • 3. 逻辑矛盾

  • 若洗涤剂选择与沉淀性质矛盾(如用水洗涤易溶物质),直接判错。
  • 五、示例答题模板

    操作步骤

    “向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液体自然流尽,重复操作2-3次。”

    检验方法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₃溶液,若无白色沉淀,说明已洗净。”

    评分核心在于操作规范性(步骤完整、工具正确使用)和科学逻辑性(试剂选择合理、检验方法正确)。实验题需严格按照教材表述,避免口语化或简略表达,确保每一步均符合评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