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温

体温反映机体产热与散热平衡状态,是感染、代谢异常等疾病的重要指标。正常范围因测量部位不同而异:

  • 腋下温度:36.0–37.0℃
  • 口腔温度:36.3–37.2℃
  • 直肠温度:36.5–37.7℃
  • 异常体温包括发热(如感染、中暑)或低温(如休克、低血糖)。

    2. 脉搏

    脉搏反映心率和血管状态,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为60–100次/分。异常包括:

  • 速脉(>100次/分):高热、贫血、甲亢等;
  • 缓脉(<60次/分):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
  • 短绌脉:房颤等心律失常时脉搏少于心率。
  • 3. 呼吸

    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反映肺部功能及代谢状态。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异常表现如:

  • 呼吸增快(>20次/分):肺炎、哮喘、酸中毒;
  • 呼吸减慢(<12次/分):颅内压增高、镇静剂过量。
  • 4. 血压

    血压评估循环功能,正常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异常包括:

  • 高血压(≥140/90mmHg):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
  • 低血压(≤90/60mmHg):休克、脱水、心衰。
  • 5. 血氧饱和度

    通过脉搏血氧仪监测,正常值为95–100%。低于90%提示低氧血症,常见于呼吸衰竭、肺部疾病等。

    6. 疼痛评估

    护理高考基础题: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包含哪些项目

    部分指南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需评估强度(如数字评分法)及性质(如锐痛、钝痛)。

    其他扩展项目(视临床情况)

  • 瞳孔与角膜反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异常提示颅内病变或濒危状态。
  • 意识状态:通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脑功能。
  • 监测注意事项

  • 设备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测温工具或血压计。
  • 操作规范:如测血压时袖带位置与心脏平齐,避免误差。
  • 动态观察:危重患者需持续监测,及时识别异常(如呼吸骤停、血压骤降)。
  • 以上内容综合了传统四大体征及现代扩展项目,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患者病情灵活调整监测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