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审视高考作文命题的美学导向,可以发现近年高考作文呈现出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注重审美价值建构、融合多元文化视角的显著特点。这种导向既体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也暗含着对新时代美育目标的呼应。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情境化命题:以创造性思维激发审美发现

近年高考作文通过虚实结合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在时代语境中发现美、创造美。例如:

1. 时代精神的具象化:如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通过双奥之城的成就对比,要求考生在科技创新、经济腾飞等维度中提炼“动态美”与“发展美”。这种命题将抽象的时代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对象,激发学生从数据背后挖掘人文价值。

2. 生活场景的审美重构:北京卷“在线”一题,将疫情期间的网课、云端升旗等日常转化为“数字生存的美学隐喻”,要求考生在技术工具与人性温度的辩证中寻找平衡美。这种设计打破传统作文对“美”的单一化定义,强调从平凡中提炼诗意。

二、思辨性设计:以批判性思维深化美学认知

高考作文命题通过矛盾性话题的设置,推动学生超越表象审美,进入深层价值思辨:

1.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如2023年湖北卷“实用与美学”材料作文,以中国古代建筑“漏窗借景”与饮食文化“器皿雅致”为例,要求考生在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张力中探索“和谐美”。这种命题模式促使学生反思“美”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2. 个体与群体的审美冲突:2025年适应性“人类本是艺术的,同情心是否被消磨”直指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侵蚀,要求考生在批判中重构“共情美”。此类题目通过思辨路径深化对美的本质认知。

三、文化融合导向:以创造性转化重塑审美范式

高考作文命题正从单一文化视角转向多元文明的对话与创新

1.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全国甲卷《红楼梦》“题匾额”一题,将古典文学中的“移用、化用、独创”转化为现代创新方法论,引导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探索“创造美”。这种设计既呼应文化自信,又赋予传统以当代生命力。

2. 科技与人文的跨界审美:如2025年天津卷“科技与未来”范文,要求考生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科技场景中思考“人性温度”的不可替代性。此类命题突破学科界限,推动学生构建科技与人文审美的共生关系。

四、实用与美学的平衡:以创新思维拓展审美维度

命题趋势逐渐关注审美价值的现实落地,而非空泛的文艺化表达:

1. 功能性审美的实践:如“烟火气”主题(2022年天津卷),要求考生在城市化进程中思考“市井生活美学”的存续价值。这种命题强调美与实用的统一,避免审美沦为空中楼阁。

2. 青年审美的责任转向:2025年江苏卷“人才与创新”将个人理想与共同富裕目标结合,要求考生在职业选择中体现“奉献美”。这种导向将审美从个人趣味升华为社会价值创造。

高考作文美学导向的深层逻辑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高考作文的美学导向已从传统的“文采优先”转向“思维+审美”的双维评价体系。其核心逻辑在于:

  •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开放情境、矛盾话题等设计,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审美框架。
  • 塑造审美人格:借助文化传承、科技等主题,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 推动美育实践:将美学认知与时代责任结合,使作文成为“以美育人”的重要载体。
  • 这种导向不仅呼应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审美情趣”的明确要求,更体现了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未来命题或将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审美整合批判性美学建构,为新时代美育提供更具创造力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