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多样,主要围绕诗歌内容、艺术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展开。以下是常见的出题形式及对应的解题要点,结合近年真题和备考资料整理如下:

一、选择题(客观题)

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等的初步理解,通常设置错误选项进行辨析。

1. 内容理解题

  • 判断诗句或词语的释义是否正确。
  • 常见陷阱:错解关键词(如“空复情”中“空”意为“徒劳”,而非“充满”)、曲解典故。
  • 2. 手法辨析题

  • 识别诗歌中使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
  • 示例:误将“动静结合”当作“虚实结合”。
  • 3. 情感分析题

  • 判断选项对诗人情感或诗歌主旨的概括是否准确。
  • 注意:需结合注释、背景(如贬谪、战乱等)推断情感。
  • 二、主观题

    1. 形象分析类

  • 人物形象: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或刻画的人物特点。
  • 答题模式:身份+特征+情感(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中“旷达”性格的分析)。
  • 事物形象:解读咏物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梅、竹的坚贞品格)。
  • 示例:分析“蝉”的意象,需结合“居高声自远”的托物言志手法。
  • 景物形象:描绘画面并概括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
  • 2. 艺术手法鉴赏类

  • 题型示例
  • “请赏析某联的妙处”
  • “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常见手法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如李揆典故暗含告诫之意)。
  •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答题要点: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效果(如深化意境、突出情感)。
  • 3. 情感主旨类

  • 直接提问
  •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白头心事’(2024新高考Ⅱ卷)”。
  • 解题策略
  • 抓诗眼(如“愁”“悲”等关键词)。
  • 结合题材(如边塞诗多表达报国壮志或厌战思乡)。
  • 联系时代背景(如南宋诗歌的亡国之痛)。
  • 4. 炼字炼句题

  • 题型示例
  • “某字(句)的精妙之处何在?”
  • “比较不同版本用字的优劣”。
  • 答题步骤
  • 1. 解释字(句)的语境义。

    2. 分析手法(如动词的动态感、形容词的渲染效果)。

    3. 点明情感或意境(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热烈生机)。

    5. 对比鉴赏题

  • 命题形式
  • 比较两首诗的情感、手法或意象异同(如比较不同诗人笔下的“雁”意象)。
  • 分析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
  • 答题重点
  • 求同辨异,分点作答(如题材相同但情感差异)。
  • 6. 诗歌题材与主题类

  • 常见题材
  • 山水田园诗:分析隐逸情怀或对现实的批判(如王维《山居秋暝》)。
  • 边塞诗:辨析建功立业与厌战思乡的矛盾(如高适、岑参的豪迈与王昌龄的悲壮)。
  • 咏史诗:借古讽今或怀才不遇(如刘禹锡《乌衣巷》的昔盛今衰)。
  • 答题关键:结合题材特点归纳情感(如咏物诗的象征性)。
  • 三、综合题型趋势

    近年高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 注重理解基础:减少套路化答题,强调对诗意本身的深度解读。

    2. 强调教考衔接:关联教材内容(如选修教材中的诗歌赏析)。

    3. 题型创新:增加开放性试题(如评价诗歌思想或比较不同观点)。

    备考建议

    1. 夯实基础:掌握常见意象、手法术语及答题模式。

    2. 真题精练:分析近三年高考题,总结高频考点(如2024新高考Ⅰ卷的炼句题)。

    3. 拓宽阅读:接触非典型题材诗歌(如宋代文人酬唱诗),提升陌生文本解读能力。

    通过系统训练和针对性积累,考生可有效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应对高考各类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