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新理念在高考地理大题中的呈现形式通常结合核心素养要求与实际问题情境,强调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下是近年高考中可能的呈现形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一、生态优先与综合治理结合

呈现形式:通过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案例,分析传统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的协同效应。

  • :以某山区滑坡治理为例,题目可能要求对比“混凝土挡墙”与“植被护坡+截排水沟”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并评价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考查点:生态护坡的原理(根系固土、减少地表径流)、综合防治的可持续性(降低维护成本、促进生物多样性)。
  • 二、人地协调观下的避让与规划

    呈现形式:结合城镇规划或乡村振兴背景,分析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避让策略。

  • :某村庄位于泥石流堆积扇上,题目可能要求从“搬迁避让”和“原地治理”两种方案中选择更优解,并说明理由。
  • 考查点:灾害风险评估(如地形坡度、物源条件)、区域发展需求(经济成本与居民安全)。
  • 三、科技赋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呈现形式: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RS)设计灾害监测系统,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 :给出某地震多发区的遥感影像和地质数据,要求设计“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实时监测、风险评估、应急响应)。
  • 考查点:技术原理(遥感识别地表变形、GIS空间分析)、防灾减灾的时效性(提前疏散、减少损失)。
  • 四、气候变化与灾害链分析

    呈现形式:以极端天气事件为背景,探讨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的链式影响。

  • :分析某区域因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涝”灾害链,并提出阻断链条的关键措施。
  • 考查点:自然要素相互作用(降水入渗、岩土饱和)、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如疏浚河道、植树固坡)。
  •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向的防治策略

    呈现形式:结合国家战略(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评价灾害防治与区域发展的协同路径。

  • :某矿区因采空区塌陷引发地质灾害,题目可能要求从“生态修复+产业转型”角度提出综合治理方案。
  • 考查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如回填复垦、发展生态旅游)、区域产业升级(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
  • 六、开放性试题与创新思维

    呈现形式:设计开放性设问,要求学生提出创新性防治措施并论证可行性。

  • :“如何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减轻滑坡风险?”(提示:渗透铺装、雨水花园调节地表径流)。
  • 考查点:跨学科知识迁移(水文工程与地质结合)、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实践价值。
  • 总结与备考建议

    1. 强化核心概念:掌握“预防为主、避治结合”“生态修复”“综合防控”等新理念的内涵。

    2. 关注热点案例:如西南山区生态移民、北斗系统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等。

    3. 训练综合思维:从自然-人文要素耦合角度分析灾害成因与防治逻辑。

    4. 提升图表能力:熟练判读等高线图、地质剖面图及遥感影像,提取关键信息。

    通过以上形式,高考地理大题不仅考查知识记忆,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