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我国地震带分布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

A. 主要位于板块交界处

B. 与山脉走向密切相关

C. 青藏高原边缘及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D. 东部沿海地区无强震发生

答案:D

解析:我国东部沿海如台湾、福建等地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强震(如台湾花莲地震),故D错误。

2. 某重大工程拟建于西南地区,抗震设计中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 )

A. 行政区划

B. 建筑高度

C.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D. 城市人口密度

答案:C

解析:抗震设计需依据地震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确定抗震等级,与地质活动强度直接相关。

二、综合题

题目:我国西南地区地震频发,地质灾害风险高。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带密集。2023年某地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引发多处山体滑坡。

1. 分析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

答案

  • 板块运动: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地壳活动剧烈,能量释放频繁。
  • 断裂带发育:区域内分布多条活动断层(如龙门山断裂带),岩层破碎,易引发构造地震。
  • 地形因素:地势起伏大,山地、峡谷地貌广泛,地震波传播易加剧地表破坏。
  • 2. 说明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并简述其形成机制。

    答案

  • 滑坡、崩塌:地震震动导致山体岩土松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滑动。
  • 泥石流:强震破坏地表植被,松散物质在暴雨或冰雪融水冲刷下形成混合流体。
  • 堰塞湖: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临时性湖泊,溃坝后可能引发洪水。
  • 3. 为降低重大工程的地震风险,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

    答案

  • 选址避让:避开活动断裂带及滑坡、崩塌高风险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地质评估。
  • 结构加固:采用柔性结构(如隔震支座)、提高建筑材料的抗震强度,减少共振效应。
  • 监测预警:布设地震监测台网,结合北斗卫星实时预警,为应急响应争取时间。
  • 生态防护:在工程周边植树造林,固坡防滑,减少次生灾害影响。
  • 三、拓展应用题

    题目:某城市规划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建设跨海大桥,需进行抗震评估。

    1. 列举该工程抗震设计需参考的3项地震参数。

    答案: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烈度、场地特征周期。

    2. 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跨海大桥建设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答案

  • 地质条件:海底断层活动可能导致地基不稳定,需进行海底地质勘探。
  • 海洋环境:海水腐蚀建筑材料,需采用耐腐蚀合金或涂层技术。
  • 气候因素:台风、风暴潮可能加剧结构荷载,需设计抗风浪结构。
  • 四、答题技巧总结

  • 成因分析:结合“板块构造+地形+地质条件”框架,强调内外力作用(如网页10、23)。
  • 措施类题目:从“避让、加固、监测、生态”四个维度展开,体现综合防灾理念(如网页1、31)。
  • 数据引用:例如“我国79%地区抗震设防烈度≥6度”(网页1),增强答案权威性。
  • 通过以上题型训练,学生可系统掌握地震带特征与抗震设计的核心知识,提升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