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材料题是高考中的难点,但通过科学的“三步拆解法”可以快速提升得分能力。以下结合高考真题案例和专家策略,拆解核心答题逻辑:

一、第一步:拆解题干,明确问题核心

1. 抓取关键词,定位答题方向

地理材料题的核心在于“问题拆分”,需先提取题干中的核心词、限定词、行为动词三类关键词:

  • 核心词(地理概念):如“汽车市场需求少”“洪灾成因”等,明确考查的知识模块(如人口、气候、工业区位等)。
  • 限定词(时空范围):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夏季洪涝”等,限定分析角度和区域特征。
  • 行为动词(答题指令):如“分析”“说明”“评价”,决定答案结构(因果分析/特征描述/措施建议)。
  • 2. 转化为子问题,建立答题框架

    例如:“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需求少的原因”可拆解为:

    ①澳大利亚人口特征如何?→ 人口少,市场小

    ②汽车品牌竞争格局如何?→ 进口政策放宽,品牌多

    ③地理环境对车型需求的影响?→ 国土广、环境多样,车型需求分散

    二、第二步:材料信息提取与转化

    1. 显性信息筛选

  • 文字材料:关注数据(如“人口稀少”)、政策(如“关税降低”)、现象描述(如“本土汽车退出市场”)。
  • 图表信息:地图注意经纬度、地形分布(如海岸线形态影响工业布局);统计图关注极值、趋势(如降水量季节变化)。
  • 2. 隐性信息推理

  • 逻辑关联:如材料提到“国土面积大”,需联系“运输成本高→本地化生产困难”;“多样化自然环境”暗示“不同区域需不同车型”。
  • 地理原理联动:例如“洪涝多发”需结合气候(降水集中)、地形(地势低平)、水文(河流淤塞)等要素。
  • 3. 信息分类整合

    将材料信息按自然要素(气候、地形)人文要素(政策、市场)分类,匹配拆解后的子问题。

    三、第三步:构建逻辑链,综合答案

    1. 因果逻辑串联

    避免“只答现象不析原因”,例如:

  • 错误表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高”。
  • 正确逻辑:“国土面积大→运输距离长→零部件分散→规模效应低→成本高”。
  • 2. 多角度覆盖得分点

    根据题型模板分层次作答:

  • 原因类:自然+人文(如市场需求少=人口少+政策开放+环境多样)。
  • 影响类:经济+生态+社会(如汽车产业退出=就业减少+技术流失+城市经济转型)。
  • 3. 规范表述与术语运用

    使用地理术语(如“市场细分”“规模效应”),避免口语化。例如:

  • 普通表述:“这里人少,车卖不动”。
  • 规范答案:“人口稀少导致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支撑多样化车型的批量生产”。
  • 案例应用: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分析(2019年全国卷Ⅱ)

    材料关键信息

  • 国土广、人口少 → 市场容量小
  • 进口政策放宽 → 品牌竞争激烈
  • 自然环境多样 → 车型需求分散
  • 答案整合

    “人口少导致总需求量低;国土面积大且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不同区域对车型需求差异大;进口政策放宽后国际品牌涌入,进一步细分市场,单品牌销量受限。”

    提分技巧补充:

    1. 高频模板记忆:如工业区位=原料+交通+劳动力+政策;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分配。

    2. 错题复盘法:总结常见漏答点(如忽略“政策补贴”“技术转移”),针对性强化。

    3. 限时训练:每道材料题控制在15分钟内完成,培养快速拆解能力。

    通过三步拆解法,地理材料题将转化为可操作的逻辑链条,答题效率和准确性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