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审视高考作文中网络用语的使用规范,需结合语言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播特性及教育体系的语言政策。网络语言作为当代社会语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渗透到高考作文中的现象既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动态性,也引发了关于规范性、教育导向与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以下从社会语言学理论出发,结合高考作文的具体要求,探讨其使用原则与边界:

一、网络用语的双重属性与社会语言学意义

1. 语言创新与社会文化映射

网络用语是互联网时代语言自组织能力的体现,其通过缩略(如“yyds”)、谐音(如“栓Q”)、隐喻(如“逆行者”)等创新形式,快速响应社会热点与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例如,“新赛道”一词借竞技术语隐喻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既具时代感又承载价值导向,体现了语言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这种创新性符合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异”理论,即语言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动态演变。

2. 语言规范性与教育场景的矛盾

网络用语的非标准化特征(如“绝绝子”“尊嘟假嘟”)可能冲击传统书面语的规范性。高考作为国家教育评价的核心场景,需维护语言系统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例如,谐音梗“蓝瘦香菇”因缺乏表意深度且易造成歧义,被多所小学列为禁用词,此类现象在高考作文中更需谨慎。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规范是约定俗成的筛选结果”,网络用语能否进入高考作文,需通过时间检验与主流文化接纳的双重筛选。

二、高考作文中网络用语的使用原则

1. 区分“热词”与“歪词”:价值导向优先

网络用语可分为两类:

  • 正向热词:如“给力”“破防”等已被主流媒体吸收,语义明确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适度使用以增强表达活力。
  • 低俗歪词:如“摆烂”“屌丝”等带有消极情绪或粗鄙化倾向,需严格规避以维护语言环境的健康性。
  • 例如,202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学习今说”中,若用“躺平”批判消极心态,需结合具体语境辩证分析,避免简单化标签。

    2. 遵循语言功能与场景适配性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选择需与交际场景匹配。高考作文作为学术性书面语体,应优先使用规范汉语,仅在以下情况可谨慎引入网络用语:

  • 增强表达效率:如用“内卷”概括竞争异化现象,比“非理性竞争”更简洁有力。
  • 体现时代特色:如“逆行者”在抗疫主题作文中,能精准传递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 需避免为追求新颖而滥用网络流行语,导致语义模糊或逻辑断裂。

    3. 平衡创新与传统:语言美感的维护

    网络用语的使用需兼顾文学性与规范性。例如,在议论文中引用“细思恐极”可能削弱论述深度,而用“十动然拒”替代“委婉拒绝”则丧失语言美感。相比之下,“凡尔赛文学”若用于讽刺虚伪炫耀,辅以传统成语(如“华而不实”)对比,则可形成批判张力。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教育对策

    1. 语言教育中的动态引导

    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用语的双刃剑效应,通过对比分析(如“奥利给”与“加油”的语境差异),培养语言选择的敏感度。例如,上海某教师建议学生在作文中标注网络用语并附注释,既保留表达个性又确保理解无障碍。

    2. 高考评分标准的明确化

    教育部门可参考2025年高考作文规范,将网络用语的使用纳入评分细则:

  • 加分项:恰当使用已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或主流媒体高频引用的网络词汇(如“点赞”“正能量”)。
  • 扣分项:滥用低俗词、生造词或过度依赖网络缩略语(如“u1s1”“xswl”)。
  • 例如,湖北某地模考明确要求“禁用字母缩写类网络用语”,强化语言规范性。

    3. 语言生态的长远建设

    鼓励语言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合作,定期发布“高考适用网络用语白名单”,推动优质网络语言向规范汉语转化。通过教材选编(如将“逆行者”纳入课文注释)、写作训练(如对比网络用语与传统表达的优劣)等方式,构建开放而有序的语言教育体系。

    四、规范与包容的辩证统一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高考作文中的网络用语使用需立足三重维度:

  • 文化维度:尊重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警惕网络用语对传统语言美感的侵蚀。
  • 教育维度:以规范性为前提,适度吸纳具有生命力的网络表达,培养学生在多元语言环境中的批判性思维。
  • 社会维度:通过高考作文的语言选择,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价值导向,促进网络语言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
  • 正如语言学家费孝通所言:“语言是社会定下的筛子”,高考作文中的网络用语规范,本质是通过教育场景的语言筛选,构建兼具时代活力与文化深度的语言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