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审视高考作文中网络用语的使用规范,需结合语言的社会功能、文化传播特性及教育体系的语言政策。网络语言作为当代社会语言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渗透到高考作文中的现象既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动态性,也引发了关于规范性、教育导向与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以下从社会语言学理论出发,结合高考作文的具体要求,探讨其使用原则与边界:
一、网络用语的双重属性与社会语言学意义
1. 语言创新与社会文化映射
网络用语是互联网时代语言自组织能力的体现,其通过缩略(如“yyds”)、谐音(如“栓Q”)、隐喻(如“逆行者”)等创新形式,快速响应社会热点与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例如,“新赛道”一词借竞技术语隐喻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既具时代感又承载价值导向,体现了语言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这种创新性符合社会语言学中“语言变异”理论,即语言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动态演变。
2. 语言规范性与教育场景的矛盾
网络用语的非标准化特征(如“绝绝子”“尊嘟假嘟”)可能冲击传统书面语的规范性。高考作为国家教育评价的核心场景,需维护语言系统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例如,谐音梗“蓝瘦香菇”因缺乏表意深度且易造成歧义,被多所小学列为禁用词,此类现象在高考作文中更需谨慎。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规范是约定俗成的筛选结果”,网络用语能否进入高考作文,需通过时间检验与主流文化接纳的双重筛选。
二、高考作文中网络用语的使用原则
1. 区分“热词”与“歪词”:价值导向优先
网络用语可分为两类:
例如,202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学习今说”中,若用“躺平”批判消极心态,需结合具体语境辩证分析,避免简单化标签。
2. 遵循语言功能与场景适配性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选择需与交际场景匹配。高考作文作为学术性书面语体,应优先使用规范汉语,仅在以下情况可谨慎引入网络用语:
需避免为追求新颖而滥用网络流行语,导致语义模糊或逻辑断裂。
3. 平衡创新与传统:语言美感的维护
网络用语的使用需兼顾文学性与规范性。例如,在议论文中引用“细思恐极”可能削弱论述深度,而用“十动然拒”替代“委婉拒绝”则丧失语言美感。相比之下,“凡尔赛文学”若用于讽刺虚伪炫耀,辅以传统成语(如“华而不实”)对比,则可形成批判张力。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教育对策
1. 语言教育中的动态引导
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用语的双刃剑效应,通过对比分析(如“奥利给”与“加油”的语境差异),培养语言选择的敏感度。例如,上海某教师建议学生在作文中标注网络用语并附注释,既保留表达个性又确保理解无障碍。
2. 高考评分标准的明确化
教育部门可参考2025年高考作文规范,将网络用语的使用纳入评分细则:
例如,湖北某地模考明确要求“禁用字母缩写类网络用语”,强化语言规范性。
3. 语言生态的长远建设
鼓励语言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合作,定期发布“高考适用网络用语白名单”,推动优质网络语言向规范汉语转化。通过教材选编(如将“逆行者”纳入课文注释)、写作训练(如对比网络用语与传统表达的优劣)等方式,构建开放而有序的语言教育体系。
四、规范与包容的辩证统一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高考作文中的网络用语使用需立足三重维度:
正如语言学家费孝通所言:“语言是社会定下的筛子”,高考作文中的网络用语规范,本质是通过教育场景的语言筛选,构建兼具时代活力与文化深度的语言生态。
推荐文章
大学专业选择对高中生学科交叉能力培养有哪些启示
2025-04-08历届高考状元(全国历届高考状元)
2023-09-05高考录取状态电话查询步骤解析
2025-05-23环境科学专业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2025-01-30高考答题步骤规范化训练:避免遗漏得分点
2025-09-08高考学籍年限要求详解:各省政策差异对比
2025-05-06三位一体招生与普通志愿填报的差异点解析
2025-06-16面试压力测试下保持逻辑清晰的实战技巧
2025-09-14地理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2024-12-16金融风险管理岗位需要高考生在哪些学科上重点突破
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