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络阅卷系统作为高利害性考试的核心技术支撑,其数据加密技术贯穿了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的全流程。以下是系统采用的主要加密技术及具体应用:

1. 数据传输加密

  • SSL/TLS协议:在评卷辅助平台与网上阅卷系统之间,通过Web Service接口进行数据交换时,采用SSL/TLS协议对传输通道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 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关键业务数据(如考生答题图像、评分结果)在传输过程中使用AES等对称加密算法加密,确保数据包即使被截获也无法被解析。
  • 非对称加密(如RSA):用于密钥交换场景,例如评卷教师登录系统时,通过RSA算法加密用户名和密码,确保身份认证信息的安全性。
  • 2. 数据存储加密

  • 数据库加密:考生答题图像、评分结果等敏感数据在存储时采用数据库级加密技术,如透明数据加密(TDE),防止未经授权的物理访问或数据库泄露导致的数据外流。
  • 文件加密:扫描后的答题卡图像及转写文本文件在服务器中存储时,通过AES-256等强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仅授权人员通过数字证书解密后才能访问。
  • 3. 密钥管理机制

  • 动态密钥分配:系统采用“一次一密”策略,每次数据交换生成临时会话密钥,避免长期密钥泄露风险。
  • 密钥分层保护:主密钥由硬件安全模块(HSM)保护,子密钥通过加密后存储,确保密钥体系的安全性。
  • 4. 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

  • 数字证书与双因素认证:阅卷教师和管理员需通过数字证书(如USB Key)结合动态口令登录系统,防止身份冒用。
  • 角色权限加密隔离:不同角色(如阅卷员、质检员)的访问权限通过加密策略隔离,确保数据按需最小化访问。
  • 5. 数据完整性校验

  • 哈希算法(如SHA-256):对扫描图像和评分结果生成数字指纹,通过哈希值比对验证数据是否被篡改。
  • 数字签名:关键操作(如分数合成)需管理员使用私钥签名,确保操作不可抵赖且数据完整。
  • 6. 物理与环境加密

  • 网络隔离:评卷系统部署在独立局域网内,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杜绝外部网络攻击。
  • 硬件加密设备:服务器和存储设备采用硬件级加密芯片,防止物理层面数据窃取。
  • 应用实例

    安徽省高考阅卷系统在2018年升级后,通过评卷辅助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评分与人工评分的融合。该平台采用AES加密传输评分数据,并通过RSA算法实现评分差异数据的加密复核,确保质检反馈过程的安全性。内蒙古自治区在2020年高考中,对扫描后的答题卡图像添加数字水印并采用两级加密存储,有效防范数据篡改风险。

    高考网络阅卷系统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加密技术构建了完整的安全体系。从传输加密到存储保护,从动态密钥管理到物理隔离,这些技术共同保障了千万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考试公平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