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报期间,不法分子常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实施诈骗或虚假宣传。以下是识别和防范这些行为的核心要点,结合教育部及警方提醒整理而成:
一、常见诈骗与虚假宣传类型及识别方法
1. 谎称“内部信息”或“大数据精准定位”
手法:声称掌握“特殊渠道”或“内部数据”,承诺“一分不浪费”“保录取”。识别:教育部明确表示,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会公开发布录取数据,不存在“内部信息”。考生可通过官方渠道(如“阳光高考”平台)获取权威数据。2. 假冒“专家”或“高考志愿规划师”
手法:包装虚假身份,如“C9/985院校专家”“高考志愿规划师”。识别:国家从未颁发“高考志愿规划师”职业资格证书,此类“专家”多为临时培训上岗的社会人员。正规指导服务应由学校教师或官方平台提供。3. 伪造录取通知书或钓鱼链接
手法:发送虚假录取通知,要求提前缴纳学费或点击木马链接。识别:所有录取结果需通过省级考试院官网或高校官网验证,切勿直接转账至个人账户。4. “补录名额”“内部指标”骗局
手法:宣称可通过“特殊关系”获取补录名额或降分录取资格,要求支付“操作费”。识别:高校招生计划公开透明,未完成的计划会通过官方征集志愿补录,不存在“内部指标”。5. 虚假“助学金”或“奖学金”
手法: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发放补助为由索取押金或手续费。识别:国家助学金无需提前缴费,所有资助政策均通过学校或官方渠道通知。6. 虚假大学或“出国留学”陷阱
手法:以混淆校名、伪造网站等方式推销非正规学历教育或虚假留学项目。识别:核对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全国高校名单,警惕名称相似的“野鸡大学”。留学项目需通过教育部涉外监管核实资质。二、防范建议与官方资源
1. 只信任官方渠道
查询分数、录取信息、高校名单等,务必通过省级考试院官网、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或高校官方渠道。2. 警惕高额收费服务
教育部明确禁止招生考试机构与商业机构合作,所有官方指导服务均为免费。对收费数千元的“一对一指导”需谨慎。3. 保护个人信息
不轻易透露准考证号、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非官方二维码。4. 科学规划志愿填报
参考官方发布的历年录取数据,结合兴趣、能力、职业规划选择志愿,避免盲目追求“热门”或“名校”。可免费使用教育部“阳光志愿”系统辅助决策。5. 及时举报可疑行为
发现诈骗或虚假宣传,立即向当地教育部门、公安机关举报,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反馈。三、官方免费服务资源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提供历年录取数据、高校招生章程及免费在线咨询。各省考试院官网:发布本省录取政策、征集志愿信息及防骗提醒。高校官方咨询渠道:多数高校开通招生热线、直播咨询等,可直接联系核实。总结: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原则是“自主、理性、科学”,所有通过制造焦虑、夸大承诺或收费的服务均需警惕。考生和家长应充分利用官方资源,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落入骗局。
推荐文章
高考时间调整对家长的影响有哪些
2024-12-31高考扩招政策下民办院校分数线预测难点
2025-06-19北京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有哪些
2025-02-10同意专业调剂是否影响录取结果及应对建议
2025-06-26高考日语口语题型中模糊表达的应答策略
2025-08-15志愿服从调配适合哪些考生
2025-01-15高考考场违规行为的法律处理流程是什么
2025-09-11如何确保高考报名不遗漏信息
2024-11-09高考志愿填报后的注意事项
2024-12-24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