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保护账号与密码

1. 妥善保管登录信息

  • 考生需独立保管个人账号(考生号)、密码及验证码,切勿向他人(包括同学、老师、机构)透露。
  • 初始密码应及时修改,避免使用简单密码(如生日、连续数字),建议设置为包含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
  • 如忘记密码,可通过绑定的手机号或到当地招考机构现场重置。
  • 2. 避免共享设备与账号

  • 填报志愿时尽量使用个人设备,若多人共用一台电脑,前一位考生需彻底退出系统并关闭所有页面,以防信息被覆盖或篡改。
  • 二、警惕信息泄露途径

    1. 不公开敏感信息

  • 禁止在社交平台(朋友圈、微博等)晒出准考证、成绩单、志愿表、录取通知书等包含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等信息的物品。
  • 警惕陌生链接或电话索要个人信息,如自称“招生办”“内部人员”等,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 2. 防范恶意篡改

  • 案例显示,曾有考生因密码泄露被同学篡改志愿。填报后需再次登录系统确认志愿未被修改,并保存最终志愿表。
  • 三、安全操作与设备管理

    1. 使用安全网络与浏览器

  • 登录志愿系统时,选择官方推荐的浏览器(如Chrome、360极速模式),避免因兼容性问题导致信息异常。
  • 避免在公共Wi-Fi环境下操作,防止数据被截取。
  • 2. 及时退出系统

  • 填报完毕后务必点击“安全退出”,避免账号被他人恶意登录。
  • 系统闲置超过20分钟会自动退出,建议提前准备好志愿草表,缩短在线时间。
  • 四、识别诈骗与非法服务

    1. 拒绝“天价指导”与“内部渠道”

  • 教育部提醒,不存在“内部指标”“降分补录”等特殊渠道,所有招生计划均公开透明。切勿轻信收费咨询机构的虚假承诺。
  • 警惕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缴费要求,需通过省级招考机构或高校官网核实录取结果。
  • 2. 使用官方工具辅助填报

  • 可参考官方提供的“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如四川省的),但需注意免费工具可能存在数据泄露风险,谨慎使用。
  • 五、紧急情况应对

  • 发现志愿被篡改:立即向当地招考机构报告,并报警处理。篡改他人志愿可能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需追究法律责任。
  • 信息泄露后:及时修改密码并联系招考机构冻结账户,避免进一步损失。
  • 总结:高考志愿填报的安全核心在于 保护账号密码防范信息泄露识别诈骗陷阱。考生需通过官方渠道操作,避免依赖第三方机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